购彩之家

返回购彩之家设为购彩之家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专项编制招聘拟聘人员公示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专项编制招聘考核成绩及拟进入考察人选公示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专项编制招聘公告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2021年拟遴选公务员人选公示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2021年拟遴选公务员人选公示
公告
向邓平寿同志学习:昆明市基层干部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发布时间:2007-09-06 09:52来源:

 

 

王安孔,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1971年,38岁的他投身到了宜良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成为了一名麻风病院的领导,从此,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在世人不理解的歧视与冷眼中,含辛茹苦,在麻防岗位上呕心沥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忠贞不屈的信念,一干就是39年,将自已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县的麻防事业,奉献给了那片让麻风病人康复的土地。2007127日,因肝硬化不治逝世,终年76岁。

 

无悔的选择

 

麻风病,一个令人谈麻色变、不寒而颤的疾病,被人们称为癞子,不但夫妻反目,儿女唾弃,而且还要被赶出村寨,隐居深山,过着非常人的生活。1971年,宜良县决定在大山深处的竹山乡老陷塘的山坡建一座远离人群的麻风病院,用来收容南片区40多名麻风病患者。筹备之初,没有人愿意前往担任管理人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任所长先后离开。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负责人而发愁时,有人推荐了1955年就入党的老党员王安孔。没有太多考虑,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党组织安排自己到这样的岗位,王安孔就同意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王安孔上任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了。“我来这里是意外。我是老党员,干过政法工作,当过技术员,但没想过当皮防所的负责人,更没想过成为麻风村里的管理人员。”王安孔说,“但为了能使麻风病人早日康复,我无怨无悔”。

 

执着的追求

 

王安孔家住竹山乡乍列村,距离老陷塘有40多里。由于参加革命比较早,他被党组织安排担任了当时竹山区的区委副书记。38岁的他当时有7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王安孔身上。但是,党组织的安排,他没有多考虑,把娃娃扔给妻子,就答应去老陷塘。由于当时麻风病是让人“闻风色变”的传染病,答应了去当副所长的王安孔心中也承受着“思想压力”。

19713月一天,王安孔整了整衣服,拿起简单行李到老陷塘“走马上任”了,走进村里,几十双眼睛直向他看来,他当时不自觉地向后回避,能不能干好这个工作,他心里实在是没底。

“有时想起这些病人,我就想逃避,”王安孔如实说。主要原因是,老陷塘与世隔绝,人们谈“麻风”色变,而当时所里病人较多,时常发生打闹不听劝阻的事情,困难可想而知。即使是和一般的病人相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常年和王安孔朝夕相处的是一群麻风病人,王安孔说:“你们要忌讳一下,自己得病就行了,不要去路上、街上横冲直闯的,去传染别人。但开会时这么一讲,暴躁一点的就拄着拐杖来,就要来打我”。面对这一切,老王没有打退堂鼓,只是咬咬牙,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同时,自从当了副所长后,每次回家,家里的妻子、儿女、亲戚和乡亲们都非常怕他,远远地不敢接近他,有个红白喜事,连请柬都不敢发给他。在家吃饭时,他用的碗筷、日常用具都单独分开。最让他难受的是,儿女到学校上学,别的孩子都不敢同他们玩,还说他们是小麻风。用他的话说:“当时是想“打退堂鼓”了,可又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这是党组织的安排,很快又稳定了自己的思想”。为消除影响,坚守工作岗位,他一是减少回家的次数,同时在时间上选在大家熟睡后的晚上;二是认真给妻子、儿女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有关麻风的知识,治疗方法,消减他们的思想负担;三是带领同事分别下到附近的村寨,到老百姓家中去做工作,给大家讲明道理,耐心为乡亲们讲解麻风病的防治方法,让群众明白麻风病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同时,带领医务人员,为农户们送医送药。还现身说法,主动和麻风病人接触。群众看到这位原来的区委副书记都能和病人们住到一块,而且周围村子里也没有一个人被传染上,时间长了,慢慢也就放心下来。后来,自己和家里人有了病,也会来麻风病院里找医生治疗。于是,他们就在这穷山沟里扎下了根。可以说,是党员这个称呼让王安孔有了留下来的坚定信念,就这样年复一年坚持了下来。

 

艰难的守候之路

 

在宜良,老陷塘是当年四所麻风病院的其中之一,当时由于病人较多,除每个病人由政府统一发放一点补助外,其他投入基本没有。随着岁月流逝,当时由于缺乏经费,条件异常艰苦,整个村里就是一排低矮红土黑墙的瓦房,窗户没有玻璃,不同年纪的男女拥挤在一间房里取暖,大家对住所的形容是“冬冷夏热”。起风时,房屋被风吹得嘎吱嘎吱响;下雨时,屋里滴水,屋外淹水,王安孔就和同志们一起,拿来油布、席子顶着、盖着。村里只有一个人畜共饮的地下水池,用水很不方便,患者们很少洗脸刷牙,王安孔很痛心,他耐心地教他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同时,积极与林场、皮防所等有关单位协调,最终解决了村内的饮用水问题。  

王安孔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只是在干部短训班培训过几个月,麻风病管理的医学知识,对他来说就像一座山一样压来,但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不懂就问,虚心求教,刻苦学习,从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半文盲,学成了医治麻风病的半个土专家。

老王的工作是管理病人的生活,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走二十多里山路到附近的集市给病人们采购吃的、穿的、用的。小到一根针,大到被褥;还有粮食、蔬菜、药品,都是通过老王的手,传到病人手中。老王,成了病人们和外面世界的一座桥梁。

这里远离喧嚣的人世,生活极度的枯燥,患者们喜欢唱歌,五音不全的王安孔逼着自己学唱歌,学一首教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洪湖水浪打浪》,只要歌声一响,好多患者都会被吸引过来。

患者们没有收入,看着医院周围大片的山坡,他又打起了主意,也其望着、守着荒山没有收入,不如栽树、种苞谷、洋芋、荞子,改善生活。虽说开荒种地是个好主意,可是这在农村很普遍的农活,到了身带残疾的麻风病康复患者手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王安孔为了带动他们,就和老伴一道,先开好一片,让给体质最差的康复病人耕种。就这样,一小块一小块的,他带领着身体较好的康复病人,一镐一镐,在这片山坡上开垦出了100多亩田地,种上了庄稼。在周围的疏林地中,开始种植了各种树木。慢慢的,原来满目疮痍的荒坡渐渐变绿了。

 

饱受歧视的“癞子村长”

 

40年来,王安孔“副所长”的身份一直未改变,而且由于是麻风村的负责人,他也被人们叫“癞子村长”。刚来老陷塘那段时间,他申请不到经费,经县里协调,他去县商业局里去拿一些废弃的床椅,可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不让他进门,还齐声骂“癞子”村的------

1973年,王安孔第一次参加县举办的招待会,县领导对他的介绍是“老陷塘康复村的副所长”,同桌的人们不知老陷塘为何村,向他敬了不少酒,那一次,他喝醉了。第二年,当王安孔参加同样的招待会时,却没有人愿意跟他同桌。

“处在这样的环境,不敢主动和其他人交往,后来干脆不吃那顿饭,开完会就回来。有时想不开,就想申请调动,但看到大伙期盼的目光,想想自己还是要守住这个岗,又舍不得走,”王安孔深沉地说:“时间慢慢流逝,人们也渐渐理解,到了8090年代,常常有领导来看望我们,平日里砍柴拾菌的人们都要来我这里歇歇脚呢------”。就这些,使王安孔有了 “亲人的感觉”,更坚定了自已留下来的信心。

1990年,在王安孔苦撑了20多年后,县里要求五年达标,在全县范围内消灭麻风病,他代表老陷塘麻风病院签了责任书。达标后,康复村的管理人员逐渐撤离,治愈的病人能回家的回了家,但还有一部分无家可归的康复者由政府负责集中赡养。

 

一生的奉献

1995年,年过花甲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了。但望着这片自已生活了多年的土地,看着与自已朝夕相处了多年的麻风病人,他舍不得离开,毅然留了下来。 

“我一直盼望的康复村重建变成了现实,他希望留在这里的人们今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王安孔的愿望。

2004年以来,新建康复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每个康复者的补贴从每月70元增加到了200元,并看上了电视。

“原来受到的更多是歧视,现在得到的是肯定和爱,我和康复者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更要守好我们的岗位。”年迈的王安孔坚定地说。

麻风康复村里的人们也在憧憬着未来。年轻的康复者李山写到:“得到了党的关怀让我们改变了命运,再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生活。”而在他的一幅画中,有整齐的房子、茁壮成长的庄稼和遍地的牛羊和家禽。

“我是党员,1955年的老党员,我还是默默的守好自己的岗位,直至我生命的终点!老陷塘的今天来之不易,这也是我永远的期望。”这就是一个老党员的心声。

200612月,当得知自己已是肝硬化晚期时,王安孔谢绝了组织和单位的挽留,走出了医院,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麻风康复村,为全村人筹备着再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大年。当万家灯火照亮沉沉夜空,当一户户麻风家庭呈现欢声笑语的时候,在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的老陷塘的山坡上,还有一位老人在坚守,坚守40年的希望,坚守一个老党员的信念。(宜良县委组织部供稿)